联系方式:010-65256519

图片新闻

李新创解读《“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深入推进节能减排,促进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

  促进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李新创解读

  《“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

  李新创

  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一、《方案》概要

  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1年12月28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国发〔2021〕33号)(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十四五”节能减排主要目标为“到202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8%、8%、10%以上、10%以上。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更加健全,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并通过健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推进十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支撑上述目标的实现。

  二、《方案》对钢铁行业的新要求

  (一)产业结构

  《方案》对钢铁行业产业结构优化重点体现在规范化、差异化和高效化三个方面。

  一是要以规范化为基础。文件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项目建设的相关要求,确立了“坚决拿下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的工作总基调,延续了钢铁行业严禁新增钢铁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产业发展要求,为产业结构优化明确了“红线”和“底线”,为推动产业升级发展营造了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

  二是要以差异化为手段。“扶优汰劣”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方式,《方案》指出“持续完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机制,扩大实施范围、加大实施力度,落实落后‘两高’企业的电价上浮政策”“推动能源要素向优质项目、企业、产业及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流动和集聚”。通过实施差异化政策,将提高钢铁行业限制类装备产能的生产成本,同时优势钢铁企业将获得更多的生产要素资源,更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是产业结构优化要以高效化为导向。《方案》突出了生产效率提升方面的要求,提出了“强化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管理”“以能源产出率为重要依据”“‘十四五’能耗强度降低实行基本目标和激励目标双目标管理”的工作思路,制定了“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效标杆水平的比例超过30%”等一系列以提高生产效率为导向的目标,要求钢铁行业做好效率提升工作,用有限的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

  (二)工艺流程

  《方案》明确提出“鼓励将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转型为电炉短流程炼钢”。发展电炉短流程炼钢是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迫切要求。相比高炉—转炉长流程工艺,全废钢—电弧炉短流程工艺的绿色低碳优势更加突出,由于取消了高炉及烧结、焦化等工序,全废钢—电弧炉短流程工艺可减少97%的采矿废弃物、90%的原料消耗、86%的空气污染、70%的CO2排放、50%的能源消耗和40%的用水,污染物排放量大大减少。目前我国电炉钢产量占比约10%,与世界平均水平30%左右、美国近70%、中国以外其他地区50%左右相比,差距显著。因此,科学引导电炉短流程炼钢发展,是我国钢铁行业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

  (三)节约能源

  《方案》明确提出节能目标,并做出以下工作部署。

  一是坚持节能优先。节能优先原则应始终贯穿钢铁行业“十四五”发展过程中,对于新上钢铁等高耗能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能效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二是持续推进全面能效提升。《方案》坚持节能优先,提出强化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管理,有效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能源消费总量上允许保持合理弹性,弱化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限制。能耗强度的加强,以能源产出率为重要依据,形成倒逼机制,促进能效提升措施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钢铁行业能源消耗占比较高,为减轻自身能耗双控压力,争取更多的发展权,应积极全面推进能效提升,完成2025年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能和数据中心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比例超过30%的发展要求。

  三是持续推进能源转型。《方案》多次提及使用可再生能源,持续强调能源革命,包括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等。钢铁行业能源低碳化转型面临压力大,“十四五”期间应持续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转型,积极参与绿电市场化交易,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比,实现多能互补。

  (四)低碳发展

  《方案》对钢铁行业低碳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要求钢铁企业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方案》指出因地制宜推动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加快工业余热、可再生能源等在城镇供热中的规模化应用。这将有效推动钢铁企业利用高炉冲渣水等工业余热为周边城镇供暖,实现产城融合。

  二是要求钢铁企业提升碳交易能力。《方案》指出加强用能权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的统筹衔接,推动能源要素向优质项目、企业、产业及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流动和集聚。这将鼓励钢铁企业提升参与碳交易和用能权交易的基础能力,促进市场化机制碳减排。

  三是要求钢铁企业提升统计监测能力。《方案》指出严格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健全能源计量体系,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和应用。这将有效推动钢铁企业完善统计监测能力,提升数据管理水平,为摸清碳排放家底、制定碳减排策略奠定坚实基础。

  (五)绿色物流

  《方案》对钢铁行业物流运输环节绿色化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

  一是要优化物流运输结构。《方案》提出“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大力发展铁水、公铁、公水等多式联运”。文件强调加快物料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大力发展铁水、公铁、公水等多式联运,进一步降低钢铁产业的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鼓励使用清洁能源运输设施。《方案》指出“提高城市公交、出租、物流、环卫清扫等车辆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比例,深入实施清洁柴油机行动,鼓励重型柴油货车更新替代”。通过使用清洁能源运输设施,降低物流运输环节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更有利于产业绿色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智能信息化物流。《方案》强调大数据在物流运输环节的应用,提出“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积极运用大数据优化运输组织模式。加快绿色仓储建设,鼓励建设绿色物流园区”。钢铁行业应开展物流环节信息化、数字化的进程,提高企业仓储、运输、分拨配送等物流环节的自动化、智慧化水平,促进产业绿色转型。

  (六)环保治理

  《方案》明确了污染减排目标,并提出了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十四五”环保治理工作重点。钢铁行业作为重点行业,应不断巩固提升环境治理成效,助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是行业深度治理。《方案》提出“推进钢铁、水泥、焦化行业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并明确了“到2025年,完成5.3亿吨钢铁产能超低排放改造,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燃煤锅炉全面实现超低排放”的工作目标。目前钢铁行业已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公示的企业23家,产能约1.4亿吨,距离目标尚有较大差距,因此,超低排放改造仍是“十四五”首要的重点工作。

  二是重点区域减排。《方案》提出“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秋冬季攻坚行动”,延续了重污染天气应急和错峰差异化管控的要求,确立了“优中选优”的基调,对重点区域钢铁企业全面推进环境绩效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方案》强调“以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及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等为重点,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钢铁行业是细颗粒物前提物之一氮氧化物的排放大户,随着脱硝设施投运带来的氨逃逸也会衍生细颗粒物,同时焦化和烧结排放的可凝结颗粒物由于缺乏标准规范而被忽视。因此,要求重点地区钢铁焦化企业积极实施上述污染物的协同治理。

  三是节水与废水治理。《方案》提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6%”的“十四五”时期节水目标,强调“深入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落实节水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明确钢铁等重点行业以开展废水资源化利用改造为工业绿色升级实现途径,聚焦重点流域,坚持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与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在钢铁行业内全面推动实施节水行动,加强废水减量与资源化利用,尤其江苏、湖北等长江流域,以及山西、山东等沿黄省市钢铁产能集中地区废水零排放势在必行。

  四是强化总量控制。《方案》指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是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下一步将从优化总量减排指标分解方式、改进总量减排核算方法、提升总量减排核算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健全制度,并通过完善考核、激励、监督等手段辅助实施。钢铁作为高排放行业,必将承担更艰巨的减排任务,这就要求钢铁企业全面挖潜,争取最大发展空间,同时加强企业内部环保管理信息化水平,实施精细化、智能化、高效化环保管理。

  (七)标准认证

  《方案》明确指出要健全法规标准,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制定修订一批强制性节能标准,深入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钢铁工业作为工业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亟需建立健全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与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加快先进、成熟、可靠的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技术标准的制定,推动先进技术产品在行业内的应用;制定并优化污染物排放、能耗、水耗限额标准,进一步倒逼钢铁行业企业实施工艺技术升级改造和污染物深度治理。

  (八)人才队伍

  《方案》明确提出壮大节能减排人才队伍,并从健全节能监察体系、岗位设置、监管队伍建设、人员培训、职业标准等几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首先,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随着监察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以及节能监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对全行业做好“十四五”节能减排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其次,管理需要查缺补漏、细化优化。要按要求设置能源管理岗以及岗位负责人,以及专职环保人员。最后,人才队伍建设亟待优化提升。要通过多方式、全方位的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精、效率高、执行力强的节能减排人才队伍。

  三、钢铁行业“十四五”节能减排工作重点

  (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一是巩固去产能成果。持续深入推进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成果,严禁新增钢铁产能,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和已化解过剩产能复产,严查各类违法违规新增钢铁产能行为,严格产能置换项目监督管理,为产业结构升级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二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充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办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包括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用好差别化电价、水价等措施,引导限制类装备实施升级改造。此外,以兼并重组为契机进一步整合行业内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同时淘汰无效、低效产能,推进装备提升,提升整体发展水平;三是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导向,以构建产业发展生态圈为目标,以资源循环利用为纽带,强化与建筑、化工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同时,加强与上下游企业协同共生、耦合发展,从钢铁材料生产企业向生产零部件、部品化延伸,向提供一体化的材料系统化解决方案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二)多措并举促进电炉钢发展

  一是鼓励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电炉钢项目建设,现有城市电炉钢企业立足就地改造,达到超低排放要求的企业原则上不搬不关不停不限;二是全废钢电炉企业碳交易配额放宽;三是引导废钢资源适度向电炉企业倾斜,对电炉企业采购民间废钢资源,税务局优先发放进项凭证,作为列支成本抵扣;四是进一步推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落实相关清理电价附加收费政策,降低电炉钢用电成本;五是充分利用绿色制造、首台套保险等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对智能化、绿色化电炉短流程炼钢工艺和装备等领域的投资力度。

  (三)全面推进能效提升及能源转型加速

  一是加强源头控制,遏制盲目发展。从源头严控新上项目能效水平,新上钢铁等高耗能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能效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新上项目须实行能耗等量减量替代;二是推广节能技术,全面提升能效。应以余热余能自发电提升为重要抓手,以构建多能互补与储能系统相结合的能源体系为依托,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三是加速能源转型,优化流程结构。发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鼓励钢铁企业因地制宜建设光伏和分布式风电,建设新能源电站或积极参与绿电市场化交易,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比,实现多能互补。

  (四)加快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一是夯实低碳发展基础。构建完善的碳排放及有关举措的统计体系框架,形成稳定、质量可控的数据采集机制,建立核算方法体系,强化钢铁行业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数据质量技术体系及归口管理制度,防止数出多门;二是实施碳达峰行动方案。做好碳达峰专项工作顶层设计,抓紧编制行业和企业碳达峰路线图和行动方案,明确碳达峰时间和峰值目标,抓实抓细关键降碳举措;三是协同创新突破性低碳技术。推动高炉富氧冶炼、熔融还原、氢冶金、CCUS、冶金渣余热回收利用等突破性低碳技术探索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应用。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研发和推广利用;四是积极参与全国碳交易市场。尽快研究制定钢铁行业全国统一碳市场准入标准、配额分配方法和有关技术规范,加快推进钢铁行业全国统一碳市场相关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建设,为钢铁行业进入全国统一碳市场做准备。争取到2023年建立钢铁行业全国统一碳市场。

  (五)促进物流运输环节升级

  一是提升企业外部运输清洁运输比例。结合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改造契机,企业外部运输力争实现80%清洁运输比例的目标。重点企业应完善自有铁路专用线、码头泊位以及皮带输送系统的建设工作;二是改善企业内部运输环节用能结构。通过新能源汽车运输车辆、新能源非道路移动机械、新能源或混合动力机车在企业内部的应用,降低企业内部物流运输环节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三是大力发展钢铁智慧物流。企业建设智慧物流平台、智慧仓储系统、智慧运输系统、智慧码头系统、物流大数据中心,建立绿色物流园区,企业在专业化、标准化、绿色化、信息化、服务化、精细化的前提和基础上,通过智慧化最终实现物流运输集约化、高效化的目标。

  (六)持续推进高质量超低排放改造

  “十四五”期间钢铁行业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仍是坚定不移、力度不减的推动钢铁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一是加快进度,确保实现“到2025年,完成5.3亿吨钢铁产能超低排放改造”的目标;二是为保证钢铁企业实施改造效果,第三方应严格超低排放评估工作,同时强化超低排放公示企业的事中事后监管,实现持续稳定超低排放;三是推动超低排放与碳排放的协同。钢铁企业应高质量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同时结合国家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于各污染源分类综合施策,强化源头削减、严格过程控制、优化末端治理。此外,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开展重点区域钢铁行业污染物协同治理,规范企业脱硝设施运行管理、实施精准喷氨,强化氨逃逸控制;指导企业超低改造同时协同去除可凝结颗粒物等非常规污染物;开展烧结机头烟气、焦炉炉体、焦化化产区域VOCs监测和控制技术研究,制定深度减排方案,强化治理成效。

  (七)大力推进行业水效提升

  发挥水节水标杆企业和水效领跑者引领示范和典型带动作用,以领跑者先进管理模式和工艺技术应用经验为模板进行复制推广,促进企业水效对标达标。加强高效循环用水、水质稳定运行、水务智慧管控等行业适用的先进节水技术实施,推动焦化冷轧等特征废水处理、浓盐水减量与零排放等关键技术突破攻关,重点流域严控废水排放,基于分流制排水制度,着力实现雨污分流、废水资源化利用与零排放。同时,以钢铁企业废水处理设施为依托,加强打造以城市中水、城镇生活污水为生产水源的产城融合模式。

  (八)鼓励企业开展卓越环保绩效管理

  通过实施精细化、智能化、高效化环保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环保绩效水平。一是鼓励企业开展第三方环保帮扶。从工艺优化、环保改造技术路径设计、在线监测规范性排查,到精益化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助力企业数据归真,并通过全面挖潜减排,实现环境绩效大幅提升;二是深化信息化管理改革。在现有无组织管控治一体化平台的基础上,通过数据精准采集、精确核算、对标挖潜、联动治理等实现闭环管理,进一步提升环保智能化管理水平,实现装备硬实力与管理软实力的有机统一,建立卓越环保绩效的长效机制。

  (九)建立健全行业节能减排与绿色低碳标准体系

  一是加强标准与技术创新互动。在先进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的同时,同步开展标准化工作,及时将进、成熟、可靠的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技术转化为标准;二是完善节能减排标准化保障。建立健全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与绿色低碳标准体系,指导相关标准研制。加快能耗限额标准的制修订,加大系统节能管理、环保运维评价和固废利用管理等标准研制;三是强化标准的实施应用。推动钢铁行业节能、环保等领域政策更多的引用标准,以标准作为产业政策落地实施的科学保障和有力支撑。

  (十)强化节能减排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人才队伍培训力度。强化和完善全行业节能减排人才队伍培训,定时组织节能减排行业公开课培训。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节能减排人才队伍自主培训,并结合自身实际,委托权威行业第三方机构组织实施针对企业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的各类培训;二是建立并逐步完善人才队伍成长机制、交流学习机制,通过不断对标提升行业整体人才队伍水平。进一步强化人才队伍管理工作,通过优化监督考核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保护保障体系,调动积极性、主动性。与权威行业第三方机构深入合作,聘请“环保管家”,带动企业人才队伍水平全方位提升。

×

业务咨询

总业务咨询 和我联系
Contact us 和我联系

在线报名

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