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010-65256519

行业要闻

于勇:理性看待放缓与转型

  空前压力倒逼钢铁企业转型升级

  努力将压力转变为动力

  于勇:目前中国钢铁的总产能超过10亿吨,2018年的实际产量突破了9亿吨,的确是一个很惊人的数据。但参照去年钢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就会发现,有90%的钢铁产量是在国内消费的。也就是说,中国钢铁产业的产能巨大,首先是因为我们国家自己就有巨大的需求。

  这两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增长速度有所放缓,这是正常的。钢铁产业未来可能会出现产能相对过剩,需要减量化发展,并加快进行转型升级,这也是很正常的,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实际上,中国现阶段遇到的很多问题,在发达国家的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相信我们会比西方国家更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因为他们曾经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在政府的指引下,近几年来我国钢铁产业在去产能、减量化以及转型升级等方面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效果。

  减量化发展、环保压力增大和劳动力成本提升,这些因素在当前一个时期相互叠加在一起,既给钢铁产业带来了空前的压力,也让产业形成了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企业必须加紧行动,努力将压力转变为动力。

  客户高端化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点

  企业最终的竞争力体现在产品上

  我认为,尽管环保要求升级和市场竞争加剧带来了空前的经营压力,但是企业绝不能只盯着降成本和减费用,否则对转型升级是不利的。我经常在河钢内部强调:过度关注成本而不关注产品,这样的企业是没有未来的。换句话说,企业只以成本为核心竞争力,是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尤其在当前的环境下,多重压力叠加在一起,要求企业必须向高端化方向发展,为此必须加倍关注产品端,努力实现产品提升、结构调整和客户升级。如果还寄希望于降成本、拼价格取胜,企业恐怕连生存都会有问题。

  企业最终的竞争力体现在产品上,从装备到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装备的升级相对来说容易做到,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就可以,但是要把装备升级真正转换为产品升级,还需要人才,需要技术,需要管理,需要创新。同时,装备的档次还必须与产品的品种相适应。为此,引入了全新的企业升级理念——通过客户端结构的调整来拉动产品端结构的升级。

  从2013年开始,特别是最近几年,河钢把客户端结构调整作为全集团压倒一切的首要工作,以此带动产品端的调整,形成撬动集团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支点。实践证明,河钢这样做选准了定位、认清了方向、拓宽了眼界。

  发展定位和方向决定企业各项关键要素的潜力发挥

  一定会更重视人才、技术、管理和创新

  河钢真切地体会到,企业在转变发展路径和升级产品结构之际,一定会更重视人才、技术、管理和创新。说到底,还是因为有需求。企业对人才、技术、管理和创新的重视程度,与其发展模式以及内在需求是息息相关的。

  最近我经常在集团内部讲,河钢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选择了新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在产品结构调整序幕拉开之后,将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技术、管理以及创新的力量。因为我们选择的是真正的高质量发展,唯有优秀人才、核心技术、先进管理和持续创新方能提供有效支撑。这并不是说,之前的一个时期,人才、技术、管理和创新不重要,只不过在客户和产品相对低端且比较固定的时候,在企业固守原有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的时候,这些要素的潜力都被屏蔽掉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一家企业的某个时期,人才能不能发挥作用,技术会不会实现突破,管理有没有显著提升,创新是不是非常活跃,都是和企业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向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

  面向智能制造重塑全新生产组织方式

  河钢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

  近年来,面向智能制造对原材料企业提出的需求,河钢在生产方式、管理体系、商业模式等方面都最大限度地进行了调整和改造。

  在生产组织方式方面,最近几年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改造。河钢现在对应市场的不再是企业或者工厂,而是生产线。河钢现有的5000万吨钢材产能,划分为70多条生产线。每一条生产线都变成了直接面对客户的基本单元,这种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为下游客户端提供了定制化生产和个性化服务的能力,而这正是新时期客户对材料供应商的需求所在。

  在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基础上,最近河钢集团又对营销团队,即客户经理团队进行了重大调整。未来代表河钢在市场上和客户具体接洽的,将不再是企业的销售公司,而是客户经理及其带领的团队。这个团队将为客户提供产品以及相关的附加服务,这种服务不限于产品的供应期内,而是涵盖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围绕客户需求的更多深层次服务。与这种职责相对应的是,客户经理对内可以代表集团调动所有的相关资源,包括生产资源、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等。在智能制造即将到来之际,面对客户对材料供应商在定制和服务方面的需求升级,河钢通过整体架构和运行模式的战略性调整,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

  与客户形成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

  智能制造的核心在于提供更多服务

  近两年河钢在推进客户端组织结构调整以及与客户互动关系重塑的过程中,彻底颠覆了传统做法。目前,河钢和下游重点客户之间的关系,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的买卖关系,更多的是协同关系;河钢给客户提供的也不仅仅是质量可靠、价格有吸引力的钢材产品,更重要的是产品之外的很多附加服务,特别是技术支持,例如解决方案的确定、用材的选择以及新材料的研发等。

  在这些方面,河钢都做了较大的投入,这是为客户提供支持的前提。原来河钢的技术研发费用只投入在企业内部,近几年我们的研发费用开始投向企业外部。实际上,目前河钢的大部分研发费用都是直接用在客户端的。例如,河钢的一个销售团队在给国内一家著名农用机械企业提供钢材时发现,客户的农用机械重量过大,不仅导致造价高,而且在作业时也造成很大困难。其实客户还是像以前那样购买更多的钢材,对河钢来说意味着可以销售出更多的产品。但是,河钢早已改变了这种单纯销售产品的传统观念,不再是用户要买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而是真正站在客户角度考虑,帮助客户创造更大价值,为此河钢为客户提出了改用高强度钢和优化结构设计的方案。这样客户的机械产品不仅可以大幅降低成本,而且还具有了更好的操控性能和运行效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河钢最终也是受益者,客户市场份额的扩大和所需钢材的升级,也给河钢带来了更多利润,双方的合作真正实现了“双赢”。

  河钢也有自己的上游供应商,包括一些全球领先的国外企业,他们重视客户、与河钢互动的做法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现在河钢与下游重点客户联合组建的实验室或者研发机构已经将近30个,这些机构都是由河钢提供主要的技术人才和研发费用。

  站在未来新型客户关系以及商业模式的角度看,真正负责任的材料供应商,不仅要给客户提供所需的材料,更要通过材料传递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给客户提供超出产品本身的更多附加服务。

  材料创新将助力未来汽车产品升级

  河钢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了布局

  河钢在汽车领域已经做好准备,开始行动了。我们尤其关注到电动汽车对钢铁材料的新要求。大家知道,汽车的油耗与重量是直接相关的,所以轻量化是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而对于电动汽车来说,轻量化带来的不仅是能耗降低,而且可以少装电池。

  目前,河钢在材料研发和生产上加大了投入,以投放更多更好的车用钢。我们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了布局:

  第一,在汽车高强度钢方面,满足汽车轻量化需求的最大挑战在于车用钢的强度,必须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保证车辆安全性能不变,也就是说,要增大车用钢的强度。河钢的高强度钢板产品目前处于行业的第一方阵,我们的几条生产线涵盖了各种规格的产品。例如,河钢目前已有两条生产线可以供应1500兆帕的高强度汽车钢板。未来,河钢致力于在汽车高强度钢材供应中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为此我们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

  第二,在汽车零部件方面,我最近也有很多感悟。原来很多人把汽车零部件简单地理解为纯功能性的,不少供应商都可以生产,车企就通过比较性价比来进行选择。其实零部件非常重要,汽车的质量和性能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零部件。一个值得重视的趋势是,当前汽车厂商越来越倾向于集成化和轻资产的发展模式,希望供应商能够“一站式”地负责零部件的供应,也就是说,既提供零部件产品本身,更通过零部件呈现供应商专有技术、专利和创新的价值。

  我想,未来河钢为汽车企业提供货时,也不能只限于钢铁材料本身,而是要以钢铁材料为载体,承载河钢的专有技术、专利和创新,让汽车厂商从中受益。在这一点上,河钢是很有信心的。

  在市场上要有进有退

  为车企提供轻资产运行方案

  河钢的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传统钢铁领域,二是国际化发展,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河钢工业技术公司,在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力度投入力量。今后,河钢在传统钢铁领域会在高端产品上继续发力,而对普通产品则逐步退出;同时,会把更多的资本和人才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就是说,在市场上要有进有退,把普通产品市场让给规模较小的地方企业来做,把高端产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不断做大,利用河钢强大的人才、技术和资本力量,更多地满足国家战略层面的迫切需要。我认为,这是大型国有企业应有的战略定位,也是一种资源的优化组合,无论对于企业还是行业来说,都是大有好处的。

  而汽车正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河钢在汽车产业的布局涉及到零部件、增材制造等多个方面。今后,河钢为车企提供的不是简单的钢材零部件,而是全面满足车企需求的专有产品,这类产品源自河钢的研发能力和智能制造体系,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优化汽车性能和产品结构。同时,河钢也将为车企提供更有利于其轻资产运行的新型商业模式。这就是河钢在汽车产业的全新定位。

  轻资产的本质是产业链再分工

  车企在增材制造方面至少是没有优势的

  轻资产是产业分工协同、资源配置优化的问题。河钢本身是重资产的企业,这是由我们所处的行业决定的。未来资源的价值将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使用端,谁能有效配置集成更多的资产,谁就能胜出。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后汽车企业“重集成、轻资产”的发展趋势一定会更加明显。如果说,过去整车企业不必自己建炼钢厂,那么,未来整车企业也不应该自己做增材制造等技术。实际上,我个人不太看好汽车制造商自己做增材制造,增材制造技术的关键是粉末冶金等材料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诀窍是掌握在材料供应商手里的。

  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可以更好地说明河钢是如何满足重点客户的轻资产需求的。河钢和海尔集团的合作,在产业分工和资源协同方面就做得很不错。2014年河钢并购了海尔旗下家电企业的特钢板块,包括设备、业务和人员都统一划入河钢。

  对海尔来讲,由此实现了资产的“轻量化”,剥离部分非核心的资产可以让其更有精力做好主业。对河钢来讲,特钢业务本来就是我们致力于重点发展的,而且我们还通过并购拉进了和客户的关系,打开了白色家电产业的大门。现在,河钢是中国最大的家电用钢供应企业,去年售出了400多万吨家电钢材,销量遥遥领先,占据了40%的市场份额。这样的成绩是和当初这次并购分不开的,河钢通过海尔更加了解了家电企业的用钢需求。后来河钢和海尔又在青岛组建了国家级的白色家电研发中心,技术人才和研发投入都由河钢负责。这样未来海尔的家电钢板,无论产品还是技术,都将由河钢提供。

  河钢在汽车产业也在推进类似的模式。目前已经与几家自主品牌整车企业合作,他们新建的钢板冲压生产线都由河钢来投资和运营。这与海尔的特钢业务是一样的,我觉得,整车企业把钢材加工业务完全交由钢铁企业负责是最合适的选择。

  由此,我们提供给这些车企的不再是整卷的汽车板材,而是切割成片、冲压成型的相关零部件。对河钢来讲,这是原材料主业的一次重要扩展和强化,我们开始直接进入到整车供应链体系中;对汽车企业来讲,则是轻资产运营,可以有效减负,节省资源用于应对产业重构带来的挑战。这样,原材料供应企业就和整车企业之间建立起有效分工和协同发展的良好关系,双方优势互补、紧密合作,也有助于提升产业整体的资源利用效率。

  最近,河钢又与一家国内主流的电动汽车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我们不仅负责冲压车间,还将承接激光拼焊等工作。今后,河钢会进一步把业务向汽车产业链的前端延伸,为车企轻资产发展提供支持,让车企更能聚焦于技术集成和品牌运营。

  我认为和原材料企业相比,车企在增材制造方面至少是没有优势的。河钢在增材制造方面,尤其是面向汽车产品做了很多研究。实际上,采用传统模具的制造方式,对材料的制约越来越明显。未来包括汽车在内很多产业,要想实现零部件性能和结构的突破,制造模式的转变很可能是一个突破口。在此透露一个信息,河钢和西门子公司合作,已经开始在国内筹建增材制造领域的实验性企业。目前西门子在燃气轮机上对燃烧效率影响较大的关键零部件,已经完全可以用3D打印技术来制造了。

  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整零关系

  河钢将为汽车产业做出我们的贡献

  借此机会,我想向汽车行业的各位同仁表个态:河钢有很强的实力和良好的基础,能够为车企提供所需的钢材产品;河钢更有独具一格的胆识和眼界,愿意为车企提供钢材产品以外的附加服务,包括新材料的研发、零部件方案的研究、材料领域的资本合作、人才的互动或联合培养等等。面向下游客户特别是重点客户,河钢可以提供的合作是全方位的,我们希望能和汽车企业真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协同关系。

  河钢要跟上汽车产业的发展,就必须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未来河钢将在材料技术,特别是高强度钢、增材制造等方面,持续加大研发力度。同时,在助力整车企业轻资产运行方面,加快推进我们的创新商业模式。我相信,河钢一定可以跟上汽车产业的发展,在钢铁材料领域不断实现突破。在汽车行业未来的精彩纷呈中,河钢必须占据一席之地,并为汽车产业做出我们的贡献。

×

业务咨询

总业务咨询 和我联系
Contact us 和我联系

在线报名

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